chatgpt对传媒业的影响 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之路

AI资讯1年前 (2023)发布 fengdao
42 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我国传媒业繁荣发展,但繁荣之中有喧嚣和混乱。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已经走上了加速变革的道路,这些变革将深刻影响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主要就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以及创新突破的方向做了总结和分析,并探讨了传媒业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媒业;市场;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083-03

一、中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传媒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子行业众多、结构复杂,一共可分为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印刷、广电等四大板块,涵盖了图书、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十大行业。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传媒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和成绩,其发展现状和特点主要如下。

(一)中国传媒业现状:集团化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传媒业开始与世界接轨,一些国家的大型媒体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入驻我国局部地区,许多跨国传媒集团迅速形成。在传媒子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下,集团化融合使各传媒产品重新包装,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这不仅可以使整个传媒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使传媒市场趋于集中,衍生出许多大型跨媒体传媒集团。在我国传媒业实行集团化改革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集团化过程中,打通各传媒行业的交叉点,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聚合,结构布局的调整加快了传媒资源整合的步伐,趁势发掘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并形成强强联手的资源优化配置,寻找到了新的价值拓展维度,为传媒业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传媒业现状:供过于求

众多周知,新媒体已经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和心声的平台,受众可以通过图文、音乐和视频在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实际上,此时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我国受众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动性极强的传播手段,使传媒业正在积极的参与到大众的生活中,传媒工作者获取新鲜和时效性强的新闻并积极的与受众进行交流,从而衍生出更多的观点和看法,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民意,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反馈信息内容不断更新。

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交互性应用的模式不容小觑,它使受众有选择的主动获取信息和碎片化的传播信息,在受众主动创造信息的过程中,造就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预示着传媒市场的“过剩时代”已经到来。当然,在当今传媒业发展中,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特征,这就需要受众懂得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去除糟粕的信息,传媒业也需要进一步整顿整个市场的运营模式,让信息朝着规范化、文明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困境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传媒行业,在催生融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传统媒体对地域、距离、交通、民族、语言等空间因素依赖性特别强,现实传播空间受限,使传媒业出现多元化发展,但新媒体作为新型产业,产业链尚未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困境的存在迫切需要传媒人士的深刻深思。

影响传媒行业的因素_chatgpt对传媒业的影响_传媒的影响力

(一)公众利益困境

随着行业发展,中国传媒业虽然重视公众,也一定程度上藐视公众。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故意制造一些庸俗、低级趣味的话题新闻,违背了大众所需要的健康、先进的文化。

首先,在许多媒体从业者心中,过分的把政治作为传媒业唯一的宣传内容,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忽视了传媒业与大众的交流,对社会的深入写照,对文明的传承,对娱乐文化的推崇。在体制上,传媒业由国家投资,所有者应该是全体公众,但大多时候是由传媒业内部人控制的,全体公众是缺席的,更失去了公众参与对传媒机构的监督权利。

其次,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不协调性,市场越是往前发展,这种不协调性就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传媒业的企业化管理程度逐渐提高,众多适应市场竞争的策略应运而生,如收视率、点击率,它们已经成为媒体的主旋律,甚至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媒体故意制造猛料,不负责任的制造一些“绯闻轶事”,比如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传媒业在制造各种产品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前提,使人们潜移默化的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杜绝放大“星、性、腥”的内容,要注重精英文化的传播,推动传媒企业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制造假新闻的媒体和记者,仅仅谴责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整改,传媒业需要不断的完善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工作队伍,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传媒人的整体素质。

(二)人才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互联网上网人数7.72亿人,比上年增加4074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3亿人,增加5734万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46亿G,比上年增长162.7%。所以伴随着传媒业深入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形态极具崛起,媒介形态的革新对传媒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人才在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前提下,还要具备融媒体需要的整合传播策划能力。面对这样的人才要求,许多传媒公司都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人才恐慌的问题,“用人荒”是新媒体的痛点。许多传媒企业招录人才中,90%为90后,但由于这部分群体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业经验不足,而传统媒体行业的人由于知识面单一,对新媒体市场的接受能力缓慢。传统媒体的单一能力不太能胜任新媒体的需求,新媒体人才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还需要多才多艺,也就是既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又掌握图片、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和编程、运营能力,合适的综合性传媒人才成为传媒企业可遇不可求的对象。

【1】【2】

三、我国传媒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传媒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众多的传统媒体开始“触网”后,依旧没有扭转颓势,为什么一些传媒集团在布局和经营一些全新业态后也没有实现盈利,其实答案很简单:“颠覆创新不够”。

(一)制度创新

中国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双转”[1],“双转”即传媒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目前所面临的新的变革,一是体制转轨,也可称为“转企改制”,二是形态转轨,前者是指传媒由事业单位逐步变为企业性质的单位,后者是指传媒运作方式从单一向多媒体甚至全媒体转变,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史来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

chatgpt对传媒业的影响_传媒的影响力_影响传媒行业的因素

新技术推动了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反过来为新技术拓展了发展空间。例如,传媒业在运作机制上就有编营分离、制播分离等改革,前者实际上把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剥离开来,经营活动不再对内容生产有重要影响,独立化的内容生产显然有利于实现公正、客观、真实;后者即制播分离是除了新闻节目以及部分核心节目外,其他大部分栏目都不再由电视台制作,而交由独立的制作公司来完成并提供。这种改革一方面可以使得媒体将精力集中在做好新闻节目上,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各种社会资源,实现真正的产业化,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流动,最终实现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传媒集团试图在努力完成资源调配,完成人财物的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传统媒体转型模式。受众对传媒业的认可和运用,也在不断加速传媒业的转型速度,使其真正进入数字化的生存形态。

(二)媒体融合创新

媒介产业的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竞争被强化,另一方面,传媒市场又出现趋于垄断的趋势。邓瑜曾指出,媒介融合可视为“涵盖由技术基础到产业高度的‘技术融合’到‘业务融合’再到‘产业融合’。”[2]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条件很多,在之驱动之下,传媒产业发生着产业运作基础-成本收益关系-市结构的系列变革,这也撬动了传媒业内的重构融合。”[3]媒体之间的融合弥合了传统媒体的服务裂缝,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市场,同时,传媒与其他产业之间在业务流程、内容生产等层面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普遍,不仅原本各自分立的产业领域朝着跨界、融合发展,也使消费者的每一个电子终端都成为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新旧媒体逐步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有望出现大型传媒集团,例如,众所周知,2017年,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的市值已分别达到4813.95亿美元、4404.00亿美元和781.21亿美元。产业融合显然会拓展市场范围,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扩大市场容量,这也会进而加剧市场竞争。未来,市场的垄断行为也会出现,一些能够制定规则和标准的集团具有垄断地位,传媒业的分拆与整合为传统媒体注入互联网领域的新鲜血液,对产品的延伸和打造提供活力。由此可见,我国传媒业在产业融合这条道路上将越走越远,产业之间的融合拓展传媒市场,各种媒介的内容生产相互融合以形成庞大的内容产业。

(三)技术创新带动人工智能

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互联网正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态势改变着传媒业的生存法则,从近年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接受和吸纳新技术,才能在“互联网+”转型中获得立足之地。在传媒业发展中,技术革命是传媒业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传媒业中很多的新现象、新事物、新传播形式都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媒体也势必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和转型。技术创新带动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成熟,全球有多达8亿人的工作岗位可能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在传媒业当中,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在传媒业进行稿件创作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趋势,新闻媒体人对人工智能不必恐慌,应该善于用之。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速度上的优势是人工所企及不到的,另一方面传媒行业使用人工智能比高新聘请人才更能节约经营成本。

新闻写作机器人能通过对数据库的深入挖掘与信息组合,创造出很多原创性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存在,并不是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解放了劳动生产力,让采编人员将精力集中于社会更深层级的思考,对情感诉求的挖掘,新闻创作过程中的人文价值思考将成为人类记者最核心的竞争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人群针对性的推送贴合受众特点与需求的信息,另外,面对试图发布一些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而谋取利益的平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律和规则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并进行筛选。在今后的传媒业发展中,人工智能将带领传媒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也是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的利器,当然一些创造性和艺术性极强的东西是机器人无法替代人工的,更需要两者相互弥补。

四、结 语

传媒行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它在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认识到这一过程的艰难性。在未来的传媒业发展之路上,想要在激烈的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集团领导的与时俱进,各个子行业的不断创新,积极的探索新型技术的应用,严格把握内容质量,营造健康的传媒生态文明,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精品,成就传媒业的巅峰未来。

参考文献:

[1] 林晖.“双重转型”态势下中国传媒业发展战略[J].新闻记者,2009(9).

[2] 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润钰.产业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0.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