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连接池负责分配,管理和释放连接,它允许应用程序重复使用一个现有的数据库连接,而不再重新建立一个。
2,为什么要用连接池?
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均对应一个物理数据库连接,每次操作都打开一个物理连接,使用完毕都关闭连接,这样会造成系统的下降。解决方案是:在应用程序启动时建立足够的数据库连接,并将这些连接组成一个连接池,由应用程序动态地对池中的连接进行申请,使用和释放。对于>连接池中连接数的并发请求,应该在请求队列中排队等待,并且应用程序可以根据池中连接的使用率,动态地增加和减少池中的连接数。
连接池技术尽可能多的重用了消耗内存的资源,大大节省了内存,提高了服务效率,能够支持更多的客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其自身管理机制来监视数据库连接的数量,使用情况等。
3,不使用连接池的流程:
可以看到,未来执行一次SQL,却多了非常多的网络交互。
优点:实现简单
缺点:
4,使用连接池流程:
第一次访问的时候需要建立连接,但是之后的访问,均会复用之前创建的连接,注解执行SQL语句。
优点:
5,数据库连接池的工作原理:
连接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①连接池的建立 ②连接池中连接的使用管理 ③连接池的关闭
第一:连接池的建立:一般在系统初始化时,连接池会根据系统配置建立,并在池中创建了几个连接对象,以便使用时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池的连接不能随意创建和关闭,这样避免了连接随意建立和关闭造成的系统开销。
第二:连接池的管理。这个时候核心。
①当客户请求数据库连接时,首先查看连接池中是否有空闲连接,若存在空闲连接,则将连接分配给客户使用;若没有空闲连接,则查看当前所开的连接数是否已经达到了最大连接数,若没有达到就重新创建,若达到就按照设定的最大等待时间进行等待,若超出了最大等待时间则抛出异常。
②当客户释放数据库连接时,先判断该连接的引用次数是否超过了规定值,若超过了就从连接池中删除,否则保留为其他客户服务。(该策略保证了数据库连接的有效复用,避开频繁的建立,释放连接所带来的系统资源开销)
③连接池的关闭:
当程序退出时,关闭连接池中所有的连接,释放连接池中相关的资源,该过程正好与创建时相反。
6,连接池主要参数:
使用连接池时,要配置一下参数:
①最小连接数:是连接池一直保持的数据库连接。若不大,将会有大量的连接资源被浪费
②最大连接数:是连接池中能申请的最大连接数。若连接请求>最大连接数,后面的数据库连接请求将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这会影响以后的数据库操作
③最大空闲时间
④获取连接超时时间
⑤超时重试连接次数
7,连接池需要注意的点:
①并发问题(可以使用锁等)
②事务处理(可以使用每一个事务独占一个连接来实现,虽然这种方法有点浪费连接池资源,但可以大大降低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③连接池的分配与释放(对于连接池管理可以使用一个list。即把已经创建的连接都放入list中去统一管理。每当用户请求一个连接时,系统检查这个list中有没有可以分配的连接,若有,就把那个最合适的连接分配给它,若无,就抛出一个异常给用户)
④连接池的配置与维护(系统采取设置最小连接数(min )和最大连接数(max )等参数来控制连接池支中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