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中国网记者
近日,“”风靡朋友圈,“”是什么?在中国是否可以看到同类型人工智能工具?就此,中国网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
去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了聊天机器人模型。这是一款人工智能( )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实现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还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
盘和林指出,当前阶段,其他AI大部分仍然处在“玩具”阶段。已拥有了优秀的性能,这证明AI可以摆脱“玩具”定位,逐渐成为一款有用的工具。不同于以往技术,是一个大模型,其对上下文语义的理解比其他AI算法更强,且数据积累速度比其他AI更快,具备成长性和可用性。
然而目前,仍主要在程序员中流行。放眼未来,或可能成为生活助手。通过语义理解,能够在各个领域给予用户答案。
盘和林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接近老的web3.0定义,即语义网的定义,所以认为其能够替代搜索引擎为时尚早。“人类搜索需求是多元化且动态化的,所以人工智能要取代搜索需要很长时间。不过微软公司正在计划推出使用聊天机器人背后AI技术的新版搜索引擎。”他说。
事实上,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总体来看,当前的工具能力收益大于风险。但盘和林也指出,基于大数据和模型、算法下的人工智能,确实存在“黑箱”弊端,因此从法律、道德、伦理等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约束,有助于把控科技发展方向,保持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平衡。
谈到人工智能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盘和林认为,现阶段还很难看到国内是否有能力推出同等算法的企业。然而,GPT3.0之后就没有开源,所以他也很期待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他说:“未来国内企业可以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在算法体验上追上,中文互联网与熟悉的英文互联网有所区别,成功才会有市场;另一条是和合作,开展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其作为辅助工具。AIGC是大势所趋,但AI实现AIGC需要有具体成熟的应用和算法,所以,还是要落地到具体的AIGC算法和应用上看未来。我认为有广阔的未来。”
就人工智能对中国的现实意义来看,盘和林指出,一方面是产业效率的提升,这也让其成为全球产业博弈,甚至未来格局竞争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局面,年轻人忙于工作,但大量老年人又需要陪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陪聊天等服务就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来看,数字经济、数字内容生产未来或将满足人类的情感等各方面需求。盘和林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着力点,这项技术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可以连接几乎各个产业。“我们广大百姓也有切身感受,比如智能音箱,酒店智能控制等,都带来了实际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