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自:黄天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博士后
写在前面
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泡泡希望与你一起探讨并演示如何将应用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中,从而让科研工作者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造和思考中。
研究构思
在构思一个研究时,我们往往需要提出一些有意思的科研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已经有人提出了但是尚未解决的,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进行拓展。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想进行了解。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要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主题,构思一个研究,那么我们可以咨询现在已经有哪些重要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给出了基本的概念定义,并提出了一些已经有的研究。
更加具体地,我们可以问它当前有哪些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问它有哪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如果想要获得英文的回答,可以使用英文来进行提问:
不过对于这些参考文献,请逐个阅读并确认其真实性。有的是真实存在且可靠的,但是有的则是虚构的,或者过时的,使用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法取代我们来对研究进行构思,它始终是一个辅助的作用。这里它充当了一个智能的搜索引擎,能够理解我们的问题,并给出有逻辑的回答,相当于一个智能咨询顾问。
方法查询
如果我们已经搭好了研究框架,开始做研究,但是某一些方法学的背景不是很明晰,或者不知道怎么写代码,都可以向求助。
比如我们要使用一种名为“双重差分法”的统计分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我们可以先问它是什么:
然后问它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最后,可以咨询它在某一些特定工具中如何实现:
那么,我们既可以参考前面介绍的部分写论文的方法学部分,也可以参考其给出的代码来对其进行实现。不过由于我们问的问题还比较笼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进行继续追问来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答案。
背景撰写
作为科研工作者,每次撰写论文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背景进行调研、总结,最后形成有逻辑的文字。可能无法替代我们来进行撰写,但是却可以对我们的撰写起到启发的作用。因为它能够生成启发性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是以一定的逻辑组织在一起的。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需要写一段背景材料,强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可以这样问:
尽管这个回答比较简单,但是依然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而且还是分点作答的。
如果需要撰写英文论文,可以尝试使用英文来进行提问:
这些东西直接写进论文是不合适的,但是这些点是值得参考的,而且这些句式也能够为我们所用。
双向翻译
如果你在写毕业论文,摘要写好了之后,往往需要一份英文摘要。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进行一个初始的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更改。
举个例子:
除此以外,我们有了英文材料,想要读懂它或者转化为中文的一个普及帖子,也可以使用它进行翻译,举个例子:
文本摘要
如果你已经写出了一篇论文,但是需要对内容进行凝练,也可以协助你进行这一个操作。
期刊遴选
如果你写好了论文,不知道应该投到哪个期刊,也可以协助你找到与你的研究相关的期刊,给你的投稿做出建议。
利用以前发表过的一篇论文作为例子,看看输入其摘要,能不能帮我推荐合适的期刊:
这些期刊都是比较相关的,当然只是从内容上符合,具体还需要个人进行进一步的调研来决定要投哪些期刊。
投稿交流
在实际的投稿过程中,还需要与编辑进行很多交流。但是由于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有时候表达不一定到位,因此可以让帮我们生成一些模板。
比如我们想要写一个Cover 给期刊,可以这样操作:
可以看到,回答生成了一份通用的模板,而且中括号中我们可以填入我们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这个模板是具有较高可用性的。
再比如,我们需要进行返修,也可以对它进行咨询:
这个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甚至,我们可以让它协助我们形成一段催稿的文字:
总结
总的来说,在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协助完成很多相关工作,包括在构思上的启发、方法学的查询、翻译等。如果能够用好这个工具,那么它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效率。
最近有很多人对于这个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表示担忧,但是我认为这种讨论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有了,不需要害怕,而是应该拥抱这种变化。能做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价值;它不能做什么,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人我们自身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拥抱这项工具,并在拥抱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