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McaM
2021年7月17日下午,“人,机器,诗歌”工作坊如期举办。从《重塑中国心灵——中央美院的思政课堂创新》展出的作品《无邪》出发,通过对诗意、辞令、形式、格律,审美经验和意义构成法则等内容简单涉猎,工作坊导师和参与者在悠闲的午后尝试去探讨人与机器进行诗歌创作时遇见的种种问题。
工作坊的前半部分主要以介绍为主,在观众们集体观摩了诗歌如何配合物体剧场形式展出之后,由主持徐楚蒙同学引领人群回到公共空间。
活动现场©McaM
两位“青年科学家”兼诗歌爱好者——邴瑾泓和王鲁玉携手AI朗读诗作,并解释创作的灵感与背后的故事。观众们通过识别文字、图片进行AI诗歌创作,体会机器和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区别,以及对诗的思维在认知上的区别。
活动现场©McaM
随着大家对AI写诗软件体验的深入,在座的各位也逐渐“破冰”,从自我视角出发积极分享起对于人、机器以及诗歌这三者关系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人工智能的质疑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是文本系统的原创性,有的是情感来源的合理性,而有的则是逻辑链条的功用性。
活动现场©McaM
当谈到AI时,参与者抛出了各自的问题:
– 人工智能真的是“智能”吗,它的“智能”从何而来?
– 人工智能创作而出的诗歌,拥有所谓的“光韵”吗?
– 我们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设定“目标”,人工智能创作诗歌时也会存在“目标”吗?
– 如何为人工智能的诗歌创作建立打分系统与评判标准?
……
诗是想象力的游戏,如何抵达诗意是艺术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需要处理与理解的,也是这部分的问题。从诗中来,到诗中去。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这些小小的互动与分享,可以让人更多了解科技艺术的境况,以及这世界上某一部分人正在做的事情。
人与机器之于诗,参与者受到何种启发?
当我们在讨论AI与诗歌及艺术关系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以前我们往往觉得艺术、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产物,当AI有了一些类似的能力之后,我们好像对自身的创造和想象力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因为最简单的计算机电路在一些算法的安排,和依靠数据的学习下,竟然也能模拟出这样的神思!所幸的是,现在的AI归根结底无法模拟真正的人类情感活动,其内在逻辑与人类的感性系统还有极大差别,看似奇妙的能力背后不过只是较高级的模仿手段,我们总有办法对其创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探索AI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我们自己的边界,探索人类与这个世界最原初的联系,这一联系的奥秘能否被打破?机器有没有可能用完全与人类不一样的方式构建新的社会文明体系?这都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值得所有艺术家和科学家深思的问题!
——吴隅
第一次参加这种小型的线下工作坊,一开始担心都是生人难免尴尬,后来在主持人和分享同学的带动感染下逐渐喜欢上这个氛围,也有被诗歌里的画面和意象击中到,会持续关注你们的活动!加油!
——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