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雷:是趋势,是群体智慧的个性化思考。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的用群体智慧为个体做一件事,我想在设计工作中不能被代替的是个体的创意与选择,因为人还是思维的主导。工具类、技术类、重复性质的设计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很快就会被替代,比如素材合成、信息整合、设计中的合理计算和图形处理制作等。但审美判断、创意性的工作是不会被替代的。我相信人比人工智能更了解人的情感,人的感情表达会更自然细腻,让设计更贴近需求。我想未来的设计会变得更富创意和个性化,更纯粹艺术化,更有情感和思想深度,这些地方都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林蓓:我的工作涉及大量的儿童插图需求,而与在插图创作上的惊人表现,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AI创作已经加速将我们拉入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如何驾驭AI辅助我们的工作,将会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尹琳琳:可以为设计工作提供的帮助:一是素材收集。可以帮助设计师获取设计所需的各领域的背景资料;二是提供设计灵感。可以帮助设计师获取不同领域的设计灵感,并提供有关新趋势的见解和想法;三是设计元素的获取:可以生成图像或图形元素,供设计师从中挑选。无法替代的工作:一是创造性工作。无法创建出独特、有新意、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二是决策性工作。无法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作出设计取舍决策;三是设计呈现和落地。无法将设计实际呈现到各种材质和媒介上,如纸张材料、印刷、电子应用等。
刘运来:最近我也在试着玩,被震撼到了。就目前的感受,我觉得一定会对设计行业尤其是插画师产生冲击,设计师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那些创作中的重复环节会被替代,效率会大大提高;但设计工作中核心的思考还是无法被取代,创意与创作将会分离,我们目前尚可把它当成一个技术手段,去拓宽视野,从人工智能的生成作品中找寻灵感与思路,根据海量的数据和模型,拓展创新的边界。AI创作时代已来,我们已无法逃避。
大风视觉设计团队:得益于信息库的浩瀚,能够对数据进行近乎无穷的拆分组合,要求完成常规简单的设计简直易如反掌。但再精密的算法,也无法代替设计师本人的感性判断和创意构思。AI不具备“无中生有”的能力,但这恰恰是设计师的价值所在,即不断探索世界的边界,延伸自己的认知边缘,拿出“前所未见”的作品。如果说,AI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人类的创作,那么,设计师的创作则来自虚空中尚且潜伏不明的未知,它们等待着设计师的眼睛去发现。
姚明聚:目前以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模型已经在很多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我所知,在插画行业、设计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出图的先例。在图书设计领域,已经有了使用AI绘图作为设计元素的图书装帧作品,比如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拉丁姆》。这对设计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到底是要被AI无情地替代还是合理利用AI更好地为设计师服务?对我本人而言,我还是秉持着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它只是设计师的智能工具,就像马良的“神笔”而不是马良本身,是打开脑洞、激发创意的“神笔”,你想获得什么画面这支“神笔”都能实现,这使设计师更容易获取设计素材,使设计师更高效、更高质地完成设计工作。特别是图书设计,AI完全取代设计师还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图书本身就是人类优秀精神文明的载体,要对图书有深刻的理解和美学感知能力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一部分低端的设计业务将会被AI所取代。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接受新思潮,接触新事物,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