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讨论对教育的影响,有的很悲观,认为教育已经没有未来;有的很乐观,认为将极大赋能教育。
是一个工具,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时,我们的教育会变得一样好或一样糟么?每个人的人生会有何不同呢?
其实,的出现,对教育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推动传统教育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会垫高人类群体的智慧台阶,从而加快人脑和人工智能的合成智商。就像战士穿上外骨骼,赋能自然人的体能。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替代人或打败人,但是善于与人工智能合作的人将打败自然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类的智商,而人机协同的智商可以大大超越纯生物人的智商,那么我们会选择哪一个呢?这是教育范式重构、流程再造的逻辑起点。
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将在以下领域体现。
传统的教育工具箱不再好用
人工智能 (AI) 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也不例外。
AI对教育的重塑必然会发生,在之前,已经有很多AI产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比如,帮助学生进行论文润色的,可以提供语法纠错或表达优化等。
再比如,宝山区基于生物知识图谱构建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效率和能力提升,预判学生学业成就等。
还有支撑学生大规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智能系统MOORs,这些产品从没有像那样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恐慌。
等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开发开辟了新的学习机会,并有可能革命性重塑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目前,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用它作弊,逃避本该深度思考的作业、失去能力训练的机会、帮学生代写论文、引起学生价值观偏差等,这可以从一个方面映射我们传统的教育工具箱的单调。
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测量工具进行反思,发现这些工具在人工智能面前变得漏洞百出、可以被AI迅速瓦解的时候,当传统教育工具箱不再好用的时候, 我们需要发展新的工具,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将促进教育的结构性重塑。
如突出创新能力的作业、体现实践智慧和动手能力的考察、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等,这些都是所不擅长的,这样的教学工具、管理工具需要加快开发和创造出来。
重新思考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当知识或解决方案唾手可得时,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去记忆呢?使用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会使得人们轻视知识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观点有时候截然不同。
有人认为,我们是该大幅度减少知识的获取,特别是通过记忆获取知识;有的学者认为大脑对知识的获取是发展更高级智慧的基础,是促进神经元之间突触广泛链接的过程,只有足够多的突触才能催生更强大的智慧。
知识的记忆虽然艰苦而枯燥,但是一旦形成,可以大幅度提升大脑机械反应的速度,而不是什么都依赖检索临时建构,从而提升脑的智慧。这就像王阳明所讨论的到底是钱重要,还是串钱的绳子更重要的问题。没有钱币作为基础,要串钱的绳子又有何用?
传统教育首先是训练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观念建构过程,知识获取的过程就像锻炼肌肉的沙袋,就像观念建构的支架,沙袋和支架都不是目的,但沙袋和支架都必不可少。智慧不会凭空生成,智慧也不会脱离领域知识而存在,脱离领域知识谈空泛的智慧没有意义。锤多少沙袋最合适,什么样的支架更适合,不同人所需要的沙袋或支架是否不同,是一个计算教育学的模型。我们过去把沙袋或支架当成教育的目的,把操练当成教育的全部,这样的教育必须转变。
的智能是由类脑神经网络和大量的语料训练催生的,那人脑的智慧同样离不开知识和语料,但是大量的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教育确实应该彻底转变了。
知识的量的扩张不再重要,但是促进神经元连接的元认知、根知识又在哪里呢?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需要我们重新认知,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我们去反思。
我们逐渐从有目标的教育结果转向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将推动教育哲学的转变。
教育的资源形态将重新组织
教育的资源通常以教科书上的文字呈现,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代际传递的载体。
这些冰冷的、美丽的文字,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从而促进智慧生长,通常需要教师作为媒介。
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未来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形态的重要价值。学习者的起点、认知、际遇不同,将让知识呈现更加个体化,从而让一个人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教育智能服务。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经过多次技术迭代,从早期的纸媒转数字化,到数字化教材基础上挂载各种教学资源,逐渐走向富媒体化和平台化。
下一代的教材数字化将朝开放化、个性化、社群化和智能化方向演进,需要在遵循教材权威性相关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融入学习者画像、教学策略模型和知识图谱等底层技术,逐渐承担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针对不同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智能服务角色,从而将教材的解读弱中介化(如下图所示)。
知识图谱是对资源智能化改造的基础,自适应学习将覆盖所有的知识领域,让每个人的书都是个性化的呈现,从而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教育评价会遇到巨大挑战
受制于评价技术,传统的评价往往是能评什么就评什么,而不是需要评什么就评什么。
我们的教育反对八股化的训练体系,而又不自觉发展新的八股化思维,而让我们理解凡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可以被AI所替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工具?
我们需要经过多年训练才能掌握的论文写作、摘要提炼、文章逻辑、语法拼写等,而这些能力突然因为工具而快速拥有时,我们该发展什么样的能力?
思维方式的多元性将决定人类智慧的多样性,我们要培养和创造更多样的思维,而不是试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知识能被便捷调取并能基于知识形成解决方案时,必须发展新的评价工具、评价方式,也必须发展新的评价理论和哲学。
教育该评价什么?
那些通过可以轻松找到完美答案的考试将逐渐被人们抛弃。价值观、思维方式、同理心、创造力、合作精神,这些二十一世纪技能的评价才能引导教育走出当下教育的“马粪效应”。
我们未来尤其是需要发展新的评价技术,测量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价值观等,这些是智慧的测量,既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又超越知识和简单的八股化的能力结构。
学习者模型将和教学策略模型协同进化
将会帮我们重组知识,答案空间具有了创造智慧。人是如何学习的,认识的智慧将如何发展,知识将如何形成,观念如何建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习者模型,并发展新的教学策略模型。
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育?什么样的载体更有利于智慧提升?哪些活动可以提升创造力?
这些教学策略既有传统教育智慧的积淀,又有大规模机器学习可能寻找到的新经验。
未来的教学智慧将是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的结合,将加速学习的进化,催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服务。
基于知识图谱、学习者画像和教学策略模型而开发的智慧教学系统将成为教学新利器。
如下图所示:
促进智慧在代际群智发展,推进教育大脑的构建
尽管有表观遗传学者研究认为上一代的际遇会通过DNA记下来传给后人,而绝大多数个体智慧都是后天学习的,个体的大脑都是后天独立进化的,也就是记忆、知识、智慧,这些都不能在代际直接继承。
教育就是当代人花费大量的精力培养下一代人的智慧,如果这个过程消失,文明就会断档。
是人类通用智慧的表达,它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汇集成全人类的智慧,在代际传承和进化,会逐渐接近甚至超越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智慧水平。这种智慧的代际接力传承是教育所不能的。
如果像其他各种学习或生活工具一样直接来用,那个体智慧的扩增效率将极大提升。教育的智慧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孔子的教育智慧不间断进化到现在,他的教龄将有几千年,那将是何等的水平。
将在教育领域形成接续进化的可能,从而催生教育大脑的进化。
教育大脑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工具和文明,人类就是使用不断进化的工具才不断进化。
把传统教育“逼入墙角”,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而是要创造新的教育,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曾说,未来的人类将从人与动物的分化后形成神人与智人的分化,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无用的智人,少数人掌握算法,控制着这个世界,多数人可能就是赛博朋克。这个时代也许无法避免。我们该顺势躺平摆烂,还是该积极适应,拥抱技术,将最终促进人的分层分化。
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个人基因底层的动机,促进进取、创造、自信、善良的基因表达,用树叶摇动树叶,用灵魂唤醒灵魂,用实践推动实践,用真情换回真情,这个使命必然催生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驱动教育的革命性重塑,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怎么管等都将发生深刻改变,但愿这场改变能加速人类文明向着求真、向善、唯美、创新的方向前进。
会像汽车一样成为通用工具,但是车子会把人载向不同的远方、领略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彩蛋
对教育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有人尝试让自己回答,并让不同的朋友也问同样的问题。然而,我们发现答案并不相同,不同的用户会出现不同的文字呈现,而观点又会接近。
比如,输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的稿子(倪闽景:面对,传统教育已被逼入墙角? ),又会以这篇稿子为框架模型,生成与原稿判若两篇的文章。这让我们充分相信,能对语言创造性表达,而不仅仅是搜索的再现。
最后,一起来看看写的同题论述吧!
面对,传统教育已被逼入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