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自击败李世石之后,席卷全球的在给众人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再次让许多人人心生隐忧: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是否已成为“现在进行时”?人工智能打响了效率革命,人类又该如何找寻自我价值?
狂飙的带来了新一轮科技涨潮,正向海滩上所有人逼近。是一跃而上、逐浪而行,还是站在原地、踌躇不前?我想,过多的乐观不可取,过多的悲观也是多余。正如历史已呈现的那样,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某一方面的退步甚至谢幕,而人类在矛盾的阵痛中通过适应发展也总能迎来新局面。所以,不必害怕眼下的浪潮是否会打湿脚面, 也不能随意抛却前行方向的独立主宰。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工具,终究是“术”;我们真正需要把握的是用 “术”合“道”,在崭新的AIGC时代,开启新的远航篇章。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找到自身的价值呢?
作家凯文·鲁斯在《智能时代的九大生存法则》指出,“人类无须将自己训练得像机器一样,而是应该另辟蹊径,去探索、深挖‘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和能力,由此在不确定的时代,走出迷茫困境,成为更有人性的人。”
诚然,从效率维度看,或许某些场景下AI确实比人更“聪明”,比如计算速度、准度等是人类无法企及的,但人类比AI更“智慧”,懂得取舍平衡、富有同理情商,这是AI现阶段所无法模仿的。所以,AIGC时代,若想找到自己独特而有意义的位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从技术中来到场景中去。
我们要正视并接受现实的革新,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条件,如在线教育、云计算、大数据等,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我们要积极参与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不能被动地接受或抵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而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其发展提供建议和反馈,为其应用提供需求和场景;要关注并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安全等问题,为其制定合理的规范和标准,努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其次,保持独立思考的主体性。
这类AIGC工具清晰地表明,有时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对外部有独特的见解,对事物有深入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将自我主张表达明确的沟通力。
这些都是我们相比于AI独有的、难以复刻的“宝藏”属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丢弃,尤其是不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陷入对AI答案的过度依赖、逐渐让渡自我思考权利。就像直接将计算器拿给刚学习算术的小学生,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却无法帮其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AI是辅助并非主导,是拓展并非替代;我们永远不能放弃自我的思维训练,始终需要保持处理信息和作出决策的主导权。
最后,努力成为有温度的“社牛”。
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时代,如果选择和算法比卷比效率,或者和机器死磕知识框架的深度广度,最终只会惨淡收场。正确的对弈策略应是从人工智能的弱势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性优势,比AI更“社牛”,更懂人心。我们要加强工作生活中的与人交互,强化自我的社会属性,在沟通交流中实现情感共鸣、拉进彼此距离,最终建立信任链条。要像“人”一样去工作、去生活,而非像“工具人”一样仅做简单的方案“搬运”;只有在沉淀专业的同时,展示更多人性化、有温度的一面,别人才能深度认识你、感受你,认为自己不是在和机器人打交道,从而为你带来信任红利。
回望科技文明的迭代历程,新技术出现之初均会伴随着忧虑、质疑,但在一次次磨合适应后,最终蒙昧的黑暗得以驱散,落后的旧制得以破除,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一次次飞跃发展。因此,与其沉浸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不如穿过迷雾、把握当下,用“术”合“道”,让AI成为我们的手和眼睛,打破思维边界的束缚,探索更多璀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