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进化论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素以发达的“大脑”(脑容量大之谓也)智冠地球物种。这是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甚为得意的地方。
最近科学家有了一个新发现:人类大脑在迅速缩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古人类学教授杰里米•德席尔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算出,人脑平均容量在大概15万年间基本保持在约1450毫升,而在过去的数千年里,这个数值迅速下降了10%。
这个研究小组认为,人脑容量的变化与生存需求和人类社会化程度相关。由于人们可以依赖于社交圈和群体其他成员,把信息存储在脑外,从而保持较大脑容量的进化需求就降低了。
“我们的社会性很强,以至于不再需要知道所有一切。我们作为一个功能相当完备的社会集体运转。”
这是一条严肃且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照此推理,随着AI日新月异的突破与普及,人脑会继续且快速萎缩下去,因为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费劲巴拉地动脑子想事情了。
秋高气爽,莫名惆怅起来。
这不是小脑萎缩,人类正在经历的是大脑萎缩过程!反者道之动,一物降一物,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01.
人,本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正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连带着意识的进化,才让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变得越来越像“人”。
作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动物,人一生下来就呆在人堆里(若放在狼堆里就可能成为“狼孩”,不再是“人类”意义上的个体)。由于在生命初期需严重依赖于他人才能活下去,人类从小就养成了害怕孤独的习性,比如“分离性焦虑”就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情感障碍。
所谓长大,实质就是逐渐摆脱这种依赖,适应独立的生活,这是每个人的童年都要经历的情感历险。如果年幼时陪伴缺失或依赖过重,就可能带来成年之后的诸多精神问题。
当然,其它群居动物也会表现出社会化倾向,比如在休息和进食时会轮流当哨兵,若孤身一人就会紧张警惕寝食难安,而被群体抛弃则大概率意味着死亡。显然,这种合群性源自安全需求。
人类则不尽如此。一则“人类意识”的第一性即群性,或者说“人类意识”本就是意识网络的涌现。主观上可能一切为自己,其实一切皆因别人而起而在:哪件事纯粹限于自己而与别人无关呢?
工作、生活、社交这一切都离不开关系网络,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嘛,就是闲时刷个小视频、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不都是在关注别人的世界吗?或许只有在满足吃饭、睡觉等纯粹动物需求时才算为自个活着。
二则,“人类意识”除了智力还进化出情感因素。恩恩怨怨卿卿我我,人类的故事大多因情而起。为谁打扮为谁美?化妆、整容能当饭吃?练出那几块肌肉疙瘩给自己看吗?为悦己者容,因别人看作,社会化动物习性也。
人终归是离不开人的。为什么人们会喜欢那个呆呆的可爱的麦兜呢?因为从中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治愈的力量来自同类相惜同伴同行。噢,原来这么差劲也并不严重,世上还有像咱一样的人活得如此达观而踏实,于是不再孤单。
元宇宙是个啥?现实不可觅,虚拟来填补。网络空间或许正是现实世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产物。不是人黏信息,也不是网络黏人,实质是人黏人,所有聊天工具、社交软件不过是人际关系的改头换面。
人是靠意义活着,还是因关系而存在?当你躺在病床时,当你无能为力时,人生的意义便露出了真相。即便是为了主义,也是因为有同志有爱人同行,没有大爱,哪有牺牲!
人之为人,止于陪伴。唯有陪伴,可以依赖。有人陪着,就可以活下去,活一生,活出意义。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才是坚持下去的最可靠支撑。
再则,一正一反之谓道,关系不尽是如意。较之于野兽,其实人更害怕的是同类,因为人吃人的历史早已替代了食人兽的记忆,而且人类斗来斗去的畸形关系充斥着整个历史。一个明显迹象是,人们越来越多地依恋于宠物作伴,越来越习惯独处,开启了逆社会化的历程。
通常而言,建立更广泛更牢固的社会联系,是迈向幸福的不二法门,而孤独则是不幸福的源头。可人类为什么越来越走向孤独?还要为它正名,讲好孤独故事。
02.
人类是因为有了“人类意识”才称之为“人类”的,“人类意识”又以个体的“自我”意识为基本单元。
就个体而言,“自我”意识并非生来就有。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婴幼儿逐渐意识到这个“自我”的存在,还有那个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别人”的存在。
随着社会化参与的扩展,或在无奈中学会了放弃与妥协,或是为了取悦他人而选择屈从顺从,或意识到谎言与欺骗、孤独与无助,有亲人也有陌生人,有朋友也有敌人,这些复杂关系构成了人的真实处境。
就个体意识的实质而言,只能是“自我”意识。你无法进入他人的大脑偷窥意识,跳出你的大脑边界意识到的一切也只是“猜想”。
透过重重帷幕,终会发现“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是孤独的”。你的“自我”总有一个别人无法逾越的边界,你的内心世界总有一个拒人之外的门槛,再亲的人也进入不了那个“自我”意识的内核。
置身由人堆成的沙漠之中,你我必须面对这种孤独的宿命,即使身处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之中也抹不掉的这种孤独感。或许,我们越来越需要“独处”的本领。
没有“自我”就无所谓个体,没有普遍联系“自我”则好比无根之木。人无往不在联系之中,又无时不忘“自我”。进化的机制,让我们学会了与人相处,也学会了独处。
为什么需要独自呆一会呢?那么多的人,那么多联接,那么多政治正确、道德正确、话语正确,戴着面具,看人脸色,繁杂的虚饰,重重的外壳,大家都很累,却也没办法,曾经成就人类的“关系”成了“自我”的羁绊。
偶尔,或许不必那么对、无须那么刚、不要那么强,联系也不用那么紧,断一小会网,发一小会呆,让四面八方的压力缓冲一下,让生活困住的心灵透透气,让这个硬邦邦的世界软和一点点。
独处不是排除他人的存在,只是暂时跳出这个越收越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拉远距离中展示“自我”的边界。独处冥想、宗教修行,就是不堪社会网络重负下的自救之举,应对人生的一种方式。
不过,在群欢中难觅“自我”的居所,十年面壁或日日冥想亦非“自我”之归宿,躲进深山老林无法找回完整的“自我”。
云何?群欢之后仍是孤独,面壁冥想又是图何?无非是为了活着,活得更长更好一些。可为什么要活着呢?还不是要活在人堆里,惦着人间事。若是那点念想铁定止于空寂无人的沙漠或深不可测的地墁,恐怕也不必面壁或冥想了。
人,实在无法做到像草原上的无名河,浪迹天涯,随淌随干,相忘江湖,随遇而安。每个人的心流,其实无处可遁,即便是一条小溪,也想着汇入大海一同奔涌。
一句话,一正一反之谓道。人不离人,又常怀独立之心,相倚相存,对立统一于“自我”。
03.
结论:生而为人,离不开人,必须学会与人相处。要么好好处,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要么话不投机半句多,把人际社际国际关系变成内耗、互撕、杀戮之罗网。此其一。
其二,“自我”作主,求不得人,必须学会独处。就是在意识巨网之中划出“自我”边界,保持一块“自留地”,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维护“自我”边界成为基本共识,“让我独自呆一会”成为基本人权。当然,就呆一会而已,呆长了不成达摩即为疯魔。
再者,用脑不止,抗拒萎缩,必须好好学习。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发明,譬如刀剑、弓箭、车辆、飞机……,一直在解放、延伸着人体各个器官,也一直在退化着人体的各种功能:从嗅觉、视觉、胳膊、腿……直到现在的大脑。万物不用则废是进化铁律,大脑不用则缩亦是事实。AI飞速进步的另一面,值得警惕。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是杞人也忧天乎!
【参考资料】
1.[美]伯纳德·J.巴斯等《认知、大脑和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第1版。
2.《参考消息》2023.9.12第11版“科技前沿”文章《人类大脑因何迅速缩小》。
心吧小品:“认识你自己”的垫脚石